姓氏发展浅谈--古代民间的名字称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与文人学士不仅有名有姓,而且有字有号,有谥号;但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与处于夫权统治下的妇女,连起名字的权利也没有。于是形形色色的民间称谓应运而生。从这些不同称谓中,可以折射不同时代与地区的风俗和时尚。
①妇女的姓名
古代女子无名,以姓为名。这是因为女子要嫁到他族去,明其姓是为了“同姓不婚”。男子以伯、仲、叔、季为字,女子亦然。女人又以字系姓为称,如伯姬、仲子、季姜之类,姬、子、姜都是姓伯、仲、季表示她们在姐妹中的排行。
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一女子没名,未出嫁时称大女、二女、或大妞、二妞;出嫁从夫的要求,妇女出嫁后普遍依附于丈夫的姓,称XX氏。如她生父姓王,丈夫姓陈,便称陈王氏,自己则成无名之人。
据《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妇女出嫁后以夫家姓氏称之。在《后汉书·烈女传》等史籍中,已婚女子称某人妻。例如东汉末年杰出女诗人蔡文姬从匈奴回中原后,与都尉董祀结婚,史书称她为“陈留董祀妻”。
江南一些地方以孩子出生时的重量为女孩子名。还有的以她们在娘家堂兄姐妹的排行冠以父姓为名。1956年3月整修苏州虎丘塔时发现七卷经书上的女弟子名字:于八娘、曹二娘、冯十一娘、钱四十二娘等。这同唐代以排行称谓属同一命名法,唐朝时李白又称李十二、韩愈称韩十八,白居易称白二十二。
②劳动人民的名字
封建时代,有些统治者曾明文规定,剥夺广大群众起名权利。清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五中说:“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起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
行第,是民间劳动人民的普遍命名法。如王二、刘七,分别标明他姓王,在家排行第二;姓刘,在家排行第七。
以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江淮一带老百姓习惯用出生时父母年龄合计数字为孩子名字。例如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取名四五或五九,因五乘九也为四十五。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原名重八(即父母生他时合计年龄为88岁),大哥重四,二哥重六。朱元璋是他后改的名。他在其自撰的《朱氏世德碑》中述其先世的名字,就有许多这类数字名,如曾祖名四九,祖名初一(以出生日子为名),父名五四。
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也是如此,他曾祖名四三,祖父名重五,父亲名六六。
在现代的少数民族中,锡伯族、保安族、哈尼族、满族等,都有此俗。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八旗儿童,喜以数字为命名,如七十二、八十三等名,多出于祖父母的年纪,因以为寿也”。
“除数字外,还有的以行业技的艺为名。有的表现其独特技艺,如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烤肉季、上海的石壶施、成都的赖汤元、广东的张凉粉等。有的以相貌特征为名,如陈黑子、王麻子等。这种命名法其实古已有之,如春秋时晋成公在出生时屁股上有一块黑记,故名“黑臀”。
有的以绰号、外号为名。绰号在江湖上颇为流行,成了姓名之外的相当于号的一种称谓。《水浒》中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除姓名外,都有其绰号,如黑旋风李逵、混江龙李俊等。
中国贫苦农民世世代代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自己的名字。1928年,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在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给穷人分田分地。毛泽东指示说:中国的穷人没有土地,有的连个名字也没有,有名字也没人叫,我们要给他起个名字,还要写在分国的牌牌上。红军为贫苦农民起名字,并将他们的名写在分田的牌上。使他们真正感到翻身做主人。
③僧尼道士的名字
佛教从东汉时期起传入中国,随之产生了佛教僧人,俗称和尚。僧人出家后都用法名,不再使用原世俗姓名。按佛教教义要求,法名无姓,一律姓释,意为释家弟子。唐代赴西天取经的唐僧,法名玄奘,法号“三藏法师”,原世俗名为陈柿。唐代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本姓淳于。
僧人一般按寺庙辈份起用法名,多以法、道、昙、惠、慧、悟等为名。有的高僧还有法名和谥号。例如唐代禅宗六祖慧能(亦作惠能),本姓卢,后投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作“行者”,得以继承衣钵,成为禅宗南宗创始人。
闻名海内外的河南少林寺,寺内僧众都有师徒宗亲关系,有着明显的世系辈份和传承顺序。自少林达摩丛林的僧人雪庭禅师以来,寺僧可以大量收徒。元代时福裕方丈为少林寺定了76个字的世谱,让后来的僧徒依照70个字的排列顺序,按其法裔辈数的高低命法名。从福裕方丈的“福”字开始,现在已繁衍到第35代。目前,寺院里有素、德、行、 永、延、恒六辈和尚。
道士可保留原有姓名与字,还有道号。宋代最著名的道士为陈抟,字图南,道号扶摇子,修道于华山。宋太宗曾赐号“希夷先生”。他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等。
金代著名道士邱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他潜修于龙门山,创立广为传播的全真龙门派。成吉思汗曾召见他于雪山,尊他为神仙,赐“大宗师”,总领道教。他死后世号长春真人,北京白云观有他的遗骨埋葬处。
明代最有名的道士是张三丰,道教称他为三丰真人,曾在武当山修道。道教因此而有南派之武当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