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姓的来源
2019-11-08
起名网
八卦取名
{{size}}
据历史记载,蒙姓是高阳氏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了,那么蒙姓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下面就由起名网来为大家追根溯源。
蒙姓的来源
一、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上古时候,人文始祖黄帝是著名的氏族联盟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后来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到了夏王朝时候,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今山西交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双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风姓包氏,《百家姓·东》载:包羲伏羲氏后裔掌管蒙山之祀,建立东夷蒙国,世为东蒙主,属于以国为氏。在蒙山(今山东蒙山)设了祭坛,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东氏、山氏、东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出自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他们的先袓何时何地迁来此地,其族谱记载不一致。于都蒙氏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
四、源于乌蛮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蒙氏,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在唐朝时期的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是古白族、彝族等土著先民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区之一。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即在其境设有邪龙县,三国时期受蜀汉政权的羁縻,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白子国属地。唐朝初期,白子国王张乐进求将国位分别禅让于巍山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长蒙细奴逻、俎豆本主。蒙细奴逻,公元617~674年,其祖父蒙舍龙,原居住于哀牢(今云南保山),为了躲避仇杀迁居到蒙舍诏(今云南巍山),成为一个彝族部落的首领之一。在唐朝初年,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已经分布着六个比较大的夷民部落,史称“六诏”,是今天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的祖先(俎豆本主)。其中的蒙舍族的地理位置在六诏的最南面,因称“南诏”。蒙细奴逻受禅后,经过大小战争,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统一了蒙舍川地区,建号“大蒙国”。蒙氏历三代经略八十年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细奴逻的重孙皮逻阁自称为南诏王,建“南诏国”,先筑王城于图山(山龙、山于),后建都城于蒙舍川(今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村南部)。
一百七十余年后的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蒙氏南诏政权走到了末路。先由世为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在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借南诏蒙氏近臣扬登之手杀死了南诏王隆舜,而后在唐天福二年(公元902年),又杀死隆舜之子舜化贞,并屠戮其王室族人八百余,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著名的大长和国,自称国王。至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郑买嗣在位九年逝世,其子郑仁旻嗣位,直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东川节度使杨乾真杀郑仁旻之子郑隆亶,大长和国灭亡。
在蒙氏南诏政权灭亡后,南诏王隆舜、舜化贞家族的子孙中有躲过灭族劫难,迁逃进入中原者,后辗转定居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安定(今甘肃定西)等地,后裔子孙多以原国名“大蒙国”为姓氏,称蒙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蒙古尔济氏,亦称孟古尔济氏,是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的一个东部分支,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蒙古尔济氏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
六、出自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明洪武年间,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兴、巫贵兴、巫宁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远县长河堡,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参与兴宁户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贵兴、巫必子,逃往江西安远县长河堡,所遗田产尽粥,用费结绝军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巫发、巫成、巫新拆立民户各当差。巫贵兴,字法贵,迁江西安远县东营脑(现属于都县盘古山镇人和村),生子巫万承,从此隐姓埋名改姓为蒙氏。
七、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苗族、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蒙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蒙姓的来源
一、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上古时候,人文始祖黄帝是著名的氏族联盟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后来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到了夏王朝时候,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今山西交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双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风姓包氏,《百家姓·东》载:包羲伏羲氏后裔掌管蒙山之祀,建立东夷蒙国,世为东蒙主,属于以国为氏。在蒙山(今山东蒙山)设了祭坛,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东氏、山氏、东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出自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他们的先袓何时何地迁来此地,其族谱记载不一致。于都蒙氏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
四、源于乌蛮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蒙氏,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在唐朝时期的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是古白族、彝族等土著先民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区之一。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即在其境设有邪龙县,三国时期受蜀汉政权的羁縻,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白子国属地。唐朝初期,白子国王张乐进求将国位分别禅让于巍山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长蒙细奴逻、俎豆本主。蒙细奴逻,公元617~674年,其祖父蒙舍龙,原居住于哀牢(今云南保山),为了躲避仇杀迁居到蒙舍诏(今云南巍山),成为一个彝族部落的首领之一。在唐朝初年,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已经分布着六个比较大的夷民部落,史称“六诏”,是今天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的祖先(俎豆本主)。其中的蒙舍族的地理位置在六诏的最南面,因称“南诏”。蒙细奴逻受禅后,经过大小战争,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统一了蒙舍川地区,建号“大蒙国”。蒙氏历三代经略八十年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细奴逻的重孙皮逻阁自称为南诏王,建“南诏国”,先筑王城于图山(山龙、山于),后建都城于蒙舍川(今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村南部)。
一百七十余年后的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蒙氏南诏政权走到了末路。先由世为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在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借南诏蒙氏近臣扬登之手杀死了南诏王隆舜,而后在唐天福二年(公元902年),又杀死隆舜之子舜化贞,并屠戮其王室族人八百余,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著名的大长和国,自称国王。至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郑买嗣在位九年逝世,其子郑仁旻嗣位,直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东川节度使杨乾真杀郑仁旻之子郑隆亶,大长和国灭亡。
在蒙氏南诏政权灭亡后,南诏王隆舜、舜化贞家族的子孙中有躲过灭族劫难,迁逃进入中原者,后辗转定居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安定(今甘肃定西)等地,后裔子孙多以原国名“大蒙国”为姓氏,称蒙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蒙古尔济氏,亦称孟古尔济氏,是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的一个东部分支,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蒙古尔济氏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
六、出自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明洪武年间,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兴、巫贵兴、巫宁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远县长河堡,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参与兴宁户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贵兴、巫必子,逃往江西安远县长河堡,所遗田产尽粥,用费结绝军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巫发、巫成、巫新拆立民户各当差。巫贵兴,字法贵,迁江西安远县东营脑(现属于都县盘古山镇人和村),生子巫万承,从此隐姓埋名改姓为蒙氏。
七、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苗族、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蒙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